出版品
二二八通訊/2017年12月號
目錄
.董事長的話──正視檔案開放的可能問題
.執行長的話──化危機為轉機
.回顧秋豐發新芽,台灣文藝再復興──台展90系列講座
.《治史起造台灣國──張炎憲全集》新書發表會
.《二二八平反與轉型正義》新書發表會暨座談會
.2018年,讓人權教育扎根
.志工同仁的林本源園邸及李梅樹紀念館見學之旅
.以同理心,追尋二二八事件的轉型正義
.二二八心靈重建的途徑──生命書寫,藝術療傷課程之反響
董事長的話---正視檔案開放的可能問題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薛化元 董事長
二二八基金會成立之後,有關真相調查就是基金會重要的任務,而真相的調查基本上就是透過檔案史料來釐清歷史的事實,進而可以作為探討責任歸屬、促進轉型正義的目的,但是,在檔案及資料的開放過程中,必須注意到人權價值內在、潛在的衝突以及如何化解,其中最關鍵的就是隱私權和知的權利。
在涉及公益的部分,基本上過去的法規已經規定是不受到相關開放的限制,但是,在實務見解上,對於公益考量開放的例外規定,在實務上難以要求由公務人員做出有觸法爭議的判斷,而公務人員也常常抱持比較保留的態度,如此自然對於檔案的開放造成一定的限制。為了解決此一檔案開放的困難,近來立法院及政府相關部門正在推動「政治檔案法草案」的立法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開放有關加害人個資不受相關法律保障的明確規定,此舉對促進轉型正義而言,當然有相當大的幫助,不過在另一方面針對受害人個資的保護,或是隱私權的保護也相對受到重視,目前的部分草案中對於受害人個資的保護,甚至於比目前的「個資法」還要更為嚴格。
其中針對受害人的個資保護部分,究竟要保護到何種程度,既能兼顧到檔案開放及保障個資的雙重目的,就此而言,政府可以有兩個選擇:首先,就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包括至少數以千計的歷史專業及人權專業的學者,或是工作人員主動檢視相關的檔案內容,進而提出相關的報告,並能連絡相關受難人或者其家屬;其次,則是必須考慮在政府無法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狀況下,目前檔案開放所面對的障礙與困境。根據瞭解,目前在檔案開放的實務過程中,由於檔案數量過多,往往連受害者是否已經過世、是否受個資保障都不是目前檔管單位能力所能負荷,可以預期的是,在推動白色恐怖或228的轉型正義的過程中,隨著檔案的大量累積相關的個資問題將更為複雜。茲舉一例如下,如過去白色恐怖的受難者雷震先生,他已經過世而子嗣成員甚多,散居各大洲,如果根據目前部分草案的規定,檔案開放的要件,未來必須取得其家屬的同意,則勢必在實務上幾乎完全不可行,而如此檔案既無法開放,政府又無法投入足夠的人力來進行全面性的考察,則自然有礙於整個歷史真相的探究,而造成轉型正義的障礙。
再舉一例,228基金會在過去已經賠償了2千3百多件的案件,不過,可能為數多達數倍的受難者不僅沒有來申請賠償恢復名譽,甚至連他的家屬都無法知悉他是否是受難者。基金會曾經找案例進行的實務運作,取得九個基本上具備相關資訊的受難者進行歷史的考察,結果發現縱使連戶籍資料健全的個案,都無法找到相關的受難者家屬。而這突顯了目前檔案開放的困境,要是未來找到為數可觀數以萬計的受難者,如果不能克服前述有關受害者個資的障礙,則勢必無法全面公開透過資料的公開來尋找受難者,或是通知其後代,如此對於歷史的真相的追查將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此一問題攸關未來檔案開放與228真相的進一步探求,也與轉型正義能否落實,密切相關,值得國人重視。
執行長的話---化危機為轉機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楊振隆 執行長
已有好長一段日子,不像以前一樣閒暇快意地徜徉山林,只好讓自己每天都要走路以舒緩心中的壓力,但也在走路中思考生活中所面臨的難題該如何解套。
重新回到基金會以後,才發現自己近40年的職場生涯根本就是白過,竟然沒有預料到會面對現在這樣的困局,基金會長久以來的失序散漫及低效率的作為,再加上捉襟見肘的財務狀況,讓人大感驚訝,會務倒是如何推展的?!這樣的狀態讓改革的步調因此顯得蹣跚難行。所幸,薛董事長的運籌帷幄及上級的奧援,穩住了基金會運轉可能崩解的危機,而會務的重新測試與調理,即便過程冗長、無奈,卻終於走回合理正常的方向。以前一場特展搞三年,把該執行的業務外包,造成人力閒置,甚至是冗員充斥的種種怪象,將不再存在,而把二二八基金會的職責疏理清楚,盡心盡力,則不只是對自己職務的尊重,也是對二二八先賢先烈的禮敬。剩下的一道難關:隨機而無計劃性的揮霍,所導致的缺乏現金週轉的財務難題,也在全體同仁的體諒下,因同意延後發給薪資,也將可化險為夷。感謝所有同仁們,體現基金會的運作不能再重蹈覆轍,而願意共同擔負起改革的重任,時候也到了 ,明年,我們會以妥善的心情及作為來接受二二八轉型正義的業務執行之挑戰,寒夜將盡,基金會會再度奮起。
他們的年代--1930年代台灣文史特輯
回顧秋豐發新芽,台灣文藝再復興---台展90系列講座
1936年陳澄波的《岡》,畫作背景為曾經引起「問題」的淡水中學校舍,陳澄波將其作為場所的精神中心來描繪,可說是以畫作表達對當時總督府政策的間接抗議。
台展90系列講座第3場由邱函妮博士細細講述台展與「台灣美術」的同床異夢。
「秋惠文庫收藏繪畫展」展覽期間,特別請到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藝評老師賴明珠教授進行詳細導覽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