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1935年11月22日台中市會議員選舉當日,在台中公會堂民眾排隊投票情景,門口右側站立者為楊肇嘉。

資料來源/六然居資料室提供

點擊圖片可看詳細內容。

作主人 投一票

「選舉」現在在台灣已像呼吸空氣般自然平常,但這其實是經歷日本殖民、二戰後黨國威權,台灣人民一次又一次向當權者爭取才得。地方選舉是台灣民主發的基石,台籍政治菁英藉此參與政治,透過選舉提出民主自由的願景,影響人民思維,推動台灣前進。


日本殖民時期,1920年代台灣青年推動台灣議會設置請運動、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台灣地方自治聯盟等,雖有階段性變化或路線差異,然而,「追求設立屬於台灣人的議會」是共同的目標。終在1935年有台灣市會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台灣人民第一次體驗選舉。


二戰後初期,在台灣各界爭取「地方自治」的浪潮下,1945年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布《台灣省各級民意機關成立方案》,成立村里民大會,選舉鄉鎮民代表、成立鄉鎮市民代表會。1946年以「間接選舉」,選舉各級民意代表,由鄉鎮市民代表會及縣級職業團體選舉縣市參議員,陸續選出縣市參議員,成立各縣市臨時參議會,再選出省參議員,成立二戰後台灣第一個最高民意機關「台灣省參議會」。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