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名稱:
人民導報社
主題照片:

1911年臺北街景,左為今衡陽路,右為今延平南路,畫面右側可見撫臺街洋樓側面。 人民導報社為今撫臺街洋樓。
縣市:
臺北市
地址或區域:
現址: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26號
plus code :
2GW6+M8
地圖 :
簡述:
《人民導報》尖銳評論、批判時局,事件前已為情治單位監控,事件爆發後,該報對事件詳細報導,三月間遭警總以「思想反動言論荒謬詆毀政府煽動暴亂之主要力量」之罪查封。
文化資產登錄:
古蹟
雲林縣
空間種類:
宅第
雲林縣
現址保存狀況:
《人民導報》尖銳評論、批判時局,事件前已為情治單位監控,事件爆發後,該報對事件詳細報導,三月間遭警總以「思想反動言論荒謬詆毀政府煽動暴亂之主要力量」之罪查封。
遺址類型:
傷亡
逮捕
雲林縣
雲林縣
雲林縣
雲林縣
雲林縣
雲林縣
事發介紹:
1946年1月1日,人民導報於臺北創刊,今延平南路26號為社址,由於《人民導報》批判時局較為激烈,因此事件前就已受到情治單位監控,二二八事件爆發後,《人民導報》對事件詳加報導,三月間遭警總以「思想反動言論荒謬詆毀政府煽動暴亂之主要力量」之罪查封。 宋婓如、王添灯等遭逮捕、處決,總編輯蘇新、總主筆陳文彬、記者周青及吳克泰等人逃亡至中國,呂赫若則投入中共地下組織活動。《人民導報》雖然存在時間短,但卻是認識二二八事件前後臺灣社會的重要史料。
宋婓如,本名宋文瑞,出生於臺南縣仁德鄉二行村,家中務農為生。工商學校畢業後,前往中國,就讀於北京大學經濟系,期間受東京留學生所辦的《台灣青年》影響,曾創辦《少年台灣》,擔任主編。畢業後曾發行《新東方》、創辦《戰時日本》、獲聘為《廣西日報》總主筆、擔任《國民新報》社社長等。在中國時,宋婓如關注多次撰文討論日本殖民與臺灣之間的問題,也加入「台灣革命同盟會」,擔任幹部,因此被陳儀聘為「臺灣調查委員會」專任委員,規劃接收臺灣工作。
1945年底行政長官公署任命宋婓如為教育處副處長,為當時行政長官公署內職位最高的臺籍人士,也是高階主管中唯一的臺籍人士。1945年底,宋婓如及蘇新、鄭明祿、謝爽秋、馬銳籌、白克等人創辦《人民導報》,《人民導報》思想新潮,敢於抨擊時政。 然而官方後逼迫宋斐如在教育處副處長與報社社長兩者擇一,因此宋斐如辭去《人民導報》的職務。
二二八事件報社遭查封後,3月11日,宋婓如於自宅遭到國軍以「陰謀叛亂首要」逮捕,從此下落不明。 宋洪濤口述,下午兩點半,宋婓如在家裏睡午覺,有人撞門,女傭去開門,立刻有人撞進來,拿著槍就抵著她的肚子。之後兩個便衣警察將宋婓如架出門外,門外還有兩個或四個人,宋婓如被押上黑色轎車,立刻被黑布蒙上雙眼。那時候戒嚴時期,車輛沒有通行證是不能出門的。後來打聽一直沒有下落,省政府也不承認有這個人。
王添灯,出生於臺北文山郡新店庄,曾任職於新店庄役場、臺北市社會科,之後繼承父業,經營茶行,他開設的「文山茶行」是日治時期臺灣六大茶行之一,在中國、日本沖繩、新加坡都有分店。此外,王添灯曾在臺灣第一位律師蔡式穀身邊擔任書記,其後參與「台灣地方自治聯盟」。國民政府來臺後,1946年當選臺北市延平區市參議員,之後又當選省參議員,政見曾刊載於《人民導報》。 在宋婓如擔任教育處副處長期間,《人民導報》受到政府當局壓力,宋婓如辭去社長,由王添灯接任。除了擔任《人民導報》社長,王添灯也是《自由報》社長兼創辦人之一。
二二八事件後,王添灯擔任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委員,之後被冠以多項罪名逮補,包含「陰謀叛亂首要」,3月11日遭自稱憲兵第四團特務人員逮捕後殺害。 王政統口述歷史提到,根據就讀北一女中的大妹所說,第一批來捉他們父親(王添灯)的人,穿著私服,走進貴德街茶行,就把父親捉走了。第二批來捉的人,則是穿軍服的憲兵,見王添灯已經被捉走,誤以為王政統的堂兄是王添灯的兒子,想要捉拿堂兄,經過伯母和祖母阻攔及說明,才放過堂兄。

圖1:1935年臺灣博覽會紀念臺北市街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