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資訊
媒介與抵抗:北美「台灣之音」傳播行動
發佈日期:
2021-02-07
展覽期間:2021年2月25日~2021年6月27日.週二~週日 10:00~17:00(週一休館,恰逢國定假日開館,次日休館)
4月3日及4月17日因辦理《抵抗的義務—The Voice of Taiwan》紀錄劇場活動,當日10:00~15:30本特展暫不對外開放參觀。
展覽地點: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三樓藝文空間/台北市南海路54號
指導單位:內政部
主辦單位: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合辦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執行單位:台灣敘事力協會
策展人:劉南芳/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兼藝術中心演藝組組長
資料來源:台灣敘事力協會、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聯合報》、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
前言
生活中展現的藝術才是最真實的
——張萬傳Chang Wan-Chuan 1909~2003
張萬傳的一生中,對於畫壇主流,乃至學院教育,始終疏離自在,不討好社會口味,不屈服於主流,就為追求他所認為藝術創作應呈現的面貌,從風格、顏料、題材乃至繪畫筆觸,不應困囿於框架;隨筆之下,坦蕩畫出自我風格,縱使評論家在報上留下毫不客氣的負評,但仍無法撼動他「做自己」的堅持。
張萬傳除了二進二出臺陽美術協會(簡稱「臺陽美協」),與洪瑞麟及陳德旺等人共組「MOUVE(ムーヴ)美術集團」(簡稱「MOUVE」),1938年3月第一回作品展於當時的臺灣教育會館,也是今日的本館展出,而MOUVE改組改名後的「臺灣造型美術協會」(簡稱「造型美協」),1941年3月首展亦是於本館展出。
張萬傳傲骨的性格,加上戰時的情勢,使得他年輕時在各地漂泊;臺灣及廈門的景色、好友餐廳中的鮮魚料理,透過他畫筆倏忽地描繪,把霎時的景象躍然於紙上。然而,1947年任教於建中之際,因參與並聲援學生參與二二八事件抗爭,加上當時建中校長陳文彬、教師王育霖及學生等人陸續遭到羈押,顧及人身安全避居陽明山及金山,也因此認識了人生的伴侶,讓張萬傳總算是定下來,選擇教師作為職涯,退休後以作畫為生活重心。
本次特展以張萬傳前半生為主,從習畫到入選1次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臺展」)及4次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簡稱「府展」)的歷程,從自組畫會到二二八事件之後安身立命的教職身涯,並展出25幅畫作。「生活中展現的藝術才是最真實的」信念,他奉為圭臬並逐步實踐,歷經日治時期、二二八事件、戒嚴時期到現今的民主自由,無論情勢如何,他始終走在傲骨之道上,為臺灣近代美術史紀錄下一頁篇章。
張萬傳前半生生平記要
1909年|出生
-
張萬傳生平記要:
出生於臺北淡水鎮,父親張永清任淡水海關
1923年|15歲
-
張萬傳生平記要:
畢業於士林公學校,升入高等科。 -
臺灣近代美術發展記要:
配合裕仁皇太子訪臺,舉辦公小學童美術教育研習及作品展覽會。
1924年|16歲
-
張萬傳生平記要:
士林公學校高等科一年結業。 -
臺灣近代美術發展記要:
石川欽一郎二度來臺任教。
1927年|19歲
-
張萬傳生平記要:
加入石川欽一郎指導的「臺灣水彩畫會」,並參加11月的第一回水彩畫展。 -
臺灣近代美術發展記要:
第一回臺展於臺北樺山小學校舉行。
新竹以南、東京美術學校之臺籍留學生(廖繼春、陳澄波、顏水龍等人)組成赤陽會,並於臺南展出。
1928年|20歲
-
臺灣近代美術發展記要:
第二回臺展於臺北樺山小學校舉行。
北部的七星畫壇解散,與赤陽會合併成立「赤島社」。
1929年|21歲
-
張萬傳生平記要:
加入倪蔣懷組織的「臺北洋畫研究所」(隔年改名「臺灣繪畫研究所(會)」),學習石膏素描與水彩,與洪瑞麟、陳德旺結識。 -
臺灣近代美術發展記要:
第三回臺展於臺北樺山小學校舉行。
1930年|22歲
-
張萬傳生平記要:
與洪瑞麟、陳德旺先後赴日本東京,與陳植棋、李梅樹、李石樵同住,並進入「川端畫學校」及「本鄉繪畫研究所」研習西畫、素描。
「臺灣風景」入選日本第一美術展。 -
臺灣近代美術發展記要:
第四回臺展於臺北總督府舊廳舍舉行。
郭雪湖、陳進、林玉山等人組栴壇社並展出。
1931年|23歲
-
張萬傳生平記要:
與洪瑞麟、陳德旺一同考上日本帝國美術學校,因理論課程過多決定退學,退學後幾乎皆待在川端畫學校及本鄉繪畫研究所自修習畫。 -
臺灣近代美術發展記要:
第五回臺展於臺灣教育會館(今本館)舉行,並首次舉辦嘉義、臺中、高雄、新竹巡迴展。
1932年|24歲
-
張萬傳生平記要:
至中國廈門省親,認識廈門美專學生謝國鏞。
作品〈廟前市場〉入選第六回臺展。 -
臺灣近代美術發展記要:
第六回臺展於臺灣教育會館(西洋畫)及臺北第一師範(今臺北市立大學、東洋畫)舉行,並舉辦臺南、臺中巡迴展。
1933年|25歲
-
張萬傳生平記要:
日本第十一回「春陽會展」,出品畫作參展。 -
臺灣近代美術發展記要:
第七回臺展於臺灣教育會館舉行,並舉辦臺中、高雄巡迴展。
赤島社解散。
1934年|26歲
-
張萬傳生平記要:
首次觀賞弗拉曼克(Vlaminck)作品。 -
臺灣近代美術發展記要:
第八回臺展於臺灣教育會館舉行,並舉辦嘉義、臺中巡迴展。
陳澄波、陳清汾、楊三郎、李梅樹、李石樵、廖繼春、顏水龍、立石鐵臣發起合組「臺陽美術協會」。
1935年|27歲
-
張萬傳生平記要:
作品〈自畫像〉。 -
臺灣近代美術發展記要:
第九回臺展於臺灣教育會館舉行。
臺陽美術協會「臺陽展」於臺灣教育會館舉辦第一回展覽。
1936年|28歲
-
張萬傳生平記要:
與洪瑞麟、陳德旺加入臺陽美術協會,出品參加第二回臺陽展。 -
臺灣近代美術發展記要:
第十回臺展於臺灣教育會館舉行,並舉辦臺中巡迴展。
第二回臺陽展於臺灣教育會館舉行。
栴壇社解散。
1937年|29歲
-
張萬傳生平記要:
與廈門繪畫學院畢業之許聲基(戰後改名為呂基正)共組「青天畫會」。
出品第三回臺陽展。
與洪瑞麟、陳德旺、許聲基及陳春德正式共組「MOUVE(ムーヴ)洋畫集團」。 -
臺灣近代美術發展記要:
因中日戰爭,臺展取消。
第三回臺陽展於臺灣教育會館舉行。
1938年|30歲
-
張萬傳生平記要:
雕塑家黃清呈(黃清亭)加入,「MOUVE洋畫集團」改名「MOUVE美術集團」,3月19~21日第一回「MOUVE美術展」,在臺灣教育會館展出。
5月,張萬傳、洪瑞麟、陳德旺同時退出臺陽美術協會。
8月,與許聲基、山崎省三在廈門舉辦三人展。
10月,作品〈鼓浪嶼風景〉榮獲第一回府展特選。
受廈門美專新任校長林克恭之邀,任教廈門美專。 -
臺灣近代美術發展記要:
恢復展覽會並訂名為「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簡稱「府展」),第一回府展主辦單位由臺灣教育會移交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辦理,於臺北公會堂(今臺北中山堂)舉行。
第四回臺陽展於臺灣教育會館舉行,也為陳植棋、黃土水舉辦小型紀念展。
1939年|31歲
-
張萬傳生平記要:
自廈門返臺,赴倪蔣懷的瑞芳礦場任職。
作品〈鼓浪嶼教會〉入選第二回府展。 -
臺灣近代美術發展記要:
第二回府展於臺灣教育會館舉行。
第五回臺陽展於臺灣教育會館舉行。
1940年|32歲
-
張萬傳生平記要:
5月,於臺南公會堂(今臺南吳園)與黃清呈、謝國鏞舉行「MOUVE三人展」。 -
臺灣近代美術發展記要:
第三回府展於臺灣教育會館舉行。
第六回臺陽展於臺北公會堂舉行,增設東洋畫部。
1941年|33歲
-
張萬傳生平記要:
MOUVE因外語名不符戰爭時局,也藉此整編,增加美工設計,成為綜合藝術團體,改名為「臺灣造型美術協會」。3月1~4日在臺灣教育會館展出。 -
臺灣近代美術發展記要:
第四回府展於臺灣教育會館舉行。
年底爆發太平洋戰爭。
1942年|34歲
-
張萬傳生平記要:
戰時大多時間避居臺南,於臺南望鄉茶房舉辦速寫展覽。
作品〈廈門所見〉入選第五回府展。 -
臺灣近代美術發展記要:
第五回府展於臺北公會堂舉行。
1943年|35歲
-
張萬傳生平記要:
作品〈南方風景〉入選第六回府展。 -
臺灣近代美術發展記要:
第六回府展於臺北公會堂舉行。
1944年|36歲
-
張萬傳生平記要:
受徵召入伍。 -
臺灣近代美術發展記要:
因英美等同盟國大舉轟炸臺灣,府展宣布停辦。
1945年|37歲
-
張萬傳生平記要:
父親過世,二弟從軍在南洋陣亡。 -
臺灣近代美術發展記要:
展覽活動停辦。
8月,日本投降,太平洋戰爭結束。
1946年|38歲
-
張萬傳生平記要:
接受建國中學校長之聘任,擔任體育及訓導之教職。 -
臺灣近代美術發展記要:
臺陽美術協會暫停活動。
1947年|39歲
-
張萬傳生平記要:
2月,二二八事件爆發,因參與並聲援學生參與抗爭,擔憂被捕,故離開建國中學,避居金山一帶,投靠在當地行醫的大弟張萬居,以捕魚維生,並認識夫人許寶月女士。 -
臺灣近代美術發展記要:
陳澄波在二二八事件中於嘉義火車站前槍決身亡。
1948年|40歲
-
張萬傳生平記要:
擔任臺北大同中學美術及體育老師。 -
臺灣近代美術發展記要:
臺陽美展於戰後首次舉辦展覽。
1949年|41歲
-
張萬傳生平記要:
與許寶月女士結婚。
1950年|42歲
-
張萬傳生平記要:
兼職延平補校。
重要畫作展示
自畫像
1935|油彩.木板|33×23 cm|私人收藏
張萬傳年輕時期的自畫像,採完全正面的畫法,平塗的膚色筆觸,果敢地強調出明暗的變化,正圓的眼鏡鏡框,和微微下撇的嘴角,呈現出這位正站在人生道路與藝術方向選擇點上的青少年,個性上堅持與執著的一面。自畫像是當時習畫青年,經常選擇的主題,也是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前必繳交的作業,以自己當模特兒,無形中也反映了藝術家各自的性格。
鼓浪嶼風景
1940|水彩.紙本|23.5×31 cm|呂雲麟紀念美術館收藏
廈門風情
1931~1938|鉛筆.水彩.紙本|13.5×20 cm|家族收藏
廈門風情
1931~1938|鉛筆.水彩.紙本|13.7×21.5 cm|家族收藏
這二件廈門風情,並無標註日期,推估為1931年至1938年間,張萬傳至中國廈門省親及拜訪廈門美專之際,所留下來的隨筆寫生。不同於入選府展的幾件作品的筆法,這種隨性又快速的筆觸,為張萬傳畫作的特色,而藍天白雲蓬鬆的水彩筆觸,隱隱約約看出石川欽一郎對他的水彩技法上的影響。
鼓浪嶼風景
1940|水彩.紙本|24.5×31.5 cm|呂雲麟紀念美術館收藏
廈門風景
年代不詳|鉛筆.水彩.簽字筆.紙本|22.3×26.4 cm|家族收藏
淡水風景
1940|油彩.簽字筆.畫布.木板(畫布貼於木板)|31.6×39 cm|家族收藏
淡水觀音山
1963|水彩.蠟筆.紙本|22.1×26.9 cm|家族收藏
淡水觀音山
1996|簽字筆.蠟筆.水彩.紙本|10F|家族收藏
畫家以淡水為主題,自來已成風氣,如陳澄波、陳植棋、李梅樹、李石樵、顏水龍及洪瑞麟……等等,都留下了與淡水為題材的畫作。但張萬傳對淡水的描繪,尤其深具情感,淡水為他的出生之地,也是童年最鮮明的記憶;淡水鎮上馬偕父子所建的紅色教會為取景的重心,有屋瓦綿延的淡水小鎮,有跨越淡水河面眺望觀音山,有白樓的拱形迴廊,不論是什麼景緻,他用蠟筆、水彩及油彩畫下他最愛的淡水氛圍。
淡水風景
1968|簽字筆.蠟筆.水彩.紙本|24.5×35 cm|家族收藏
淡水教堂
1970|簽字筆.蠟筆.水彩.紙本|30.5×39 cm|家族收藏
淡水風光
年代不詳|簽字筆.蠟筆.水彩.紙本|18.9×26 cm|家族收藏
淡水風光
年代不詳|簽字筆.蠟筆.水彩.紙本|18.9×26 cm|家族收藏
新莊舊街
1968|炭精筆.水彩.簽字筆.蠟筆.油彩.素描紙|30×38.5 cm|家族收藏
1960年代的新莊街道,臺式的民宅屋舍擁擠林立,紅瓦白牆別有一番趣味,尤其屋頂上的煙囪冒出縷縷炊煙,增添鄰家屋舍的樸實性,同時民房造型結構有大小之別,粗重的黑色線條強化了畫題的厚重性,紅色部分為略顯沈重的氣氛,增添些許活潑的效果。
鹿港老街
年代不詳|油彩.畫板|37×44.5 cm|家族收藏
鼓浪嶼風景
1940|油彩.紙本|29×36.5 cm|呂雲麟紀念美術館收藏
在追求較為率性的筆法同時,其實張萬傳也創作了一批看起來較為符合「市場口味」的作品。這類作品較為規整的構圖與較講究細節的用筆用色,有份紮實穩定的氛圍感受,不同於狂放粗獷的用筆。在不同用筆的作品之間,能察覺到張萬傳似乎也在個人風格與官展品味中有所徘徊。
鼓浪嶼風景
1937|油彩.畫布|72×89 cm|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1938年第一回府展特選作品,也是當回特選名單中唯一的臺籍畫家。這件作品在筆觸上顯然收斂了率性揮灑的作風,改以色面的組構為主,表現了鼓浪嶼充滿異國風味濃厚的建築與巷道,也可以看出畫家花費心思在壁面、窗戶、屋頂的表現,帶有當時巴黎畫派趣味的延伸。
桃子
1955|油彩.紙板|21×27.6 cm|家族收藏
靜物
年代不詳|油彩.畫布|19.2×25 cm|家族收藏
瓶花
年代不詳|蠟筆.紙本|32×24 cm|家族收藏
魚與水果
1950|油彩.畫布|45.4×53 cm|呂雲麟紀念美術館收藏
這件為戰後初期、二二八事件之後,張萬傳最具代表性的靜物畫之一,也是魚的系列創作中,有年款資料最早期的一幅。在大量黑色的襯托下,前方這尾黑身白肚的魚,在白色的肚子上還有黃色乃至橘色的變化。畫作中線條粗短,筆觸略顯生硬,畫風較為沈悶,尚處摸索學習的階段。
石斑
年代不詳|油彩.紙板|16.6×24.3 cm|家族收藏
大蝦子
年代不詳|油彩.紙板|20.2×25.7 cm|家族收藏
嘉鱲魚
1983|粉臘筆.水彩.紙本|26.4×38.6 cm|家族收藏
自畫像
1985|水彩.炭筆.簽字筆.紙本|32×22 cm|家族收藏
大器晚成的習畫青年
非學院出身的習畫歷程
張萬傳生於1909年日治時期臺北淡水鎮,父親因諳悉英語而任職海關。依山傍水、洋樓紅瓦與日式官舍錯落比鄰的滬尾小鎮,是張萬傳腦海中最深刻之所在,淡水景物也成為他日後、在人生不同階段中,畫筆下最常描繪的題材。
隨著父親職務調動,年幼時常遷居,淡水、基隆及祖父老家草山公館地(今臺北陽明山士林區公館里一帶),最後定居於大稻埕太平町,也因此耽誤到學業,遲至1923年15歲才由士林公學校畢業,再唸高等科一年,1924年結業。
1924年,石川欽一郎受臺北師範學校校長志保田鉎吉邀請來臺灣,成為該校繪畫老師,石川對臺灣美術的提倡,不只是在臺北師範學校內,另外利用課餘的時間組成「學生寫生會」、「臺灣水彩畫會」及「暑期美術講習會」,歡迎校外人士參與;張萬傳在因緣際會下加入臺灣水彩畫會,作品參加1927年11月第一回水彩畫展。1929年,由倪蔣懷出資、聘請石川欽一郎指導的「臺北洋畫研究所」(隔年調整教授內容並改名為「臺灣繪畫研究所(會)」),在臺北大稻埕圓環附近成立,7月1日開始招生,住在大稻埕的張萬傳也加入習畫行列。這年,張萬傳21歲。
同儕鼓勵,踏上東京習畫的荊棘之路
在臺北洋畫研究所除了石川欽一郎的指導,另有藍蔭鼎、倪蔣懷、陳植棋、楊三郎等多位當時已獲得日本帝展及臺展殊榮的畫家擔任教師,加入學員以臺北師範學校的在學生及畢業生居多,激勵張萬傳的習畫熱忱,也結識同為大稻埕街坊鄰居的洪瑞麟及陳德旺,這三人不論是在繪畫創作上,或是人生境遇上,成為相互扶持的最大助力。洋畫研究所指導教師之一的陳植棋,出身東京美術學校,更是獲得「帝展」及「府展」的大畫家,常分享東京美術學校的見聞,再加上1920年代不少臺灣人的美術創作在日本藝壇大放異彩,1927年臺展開辦,成為臺灣新一代畫家們競技的舞臺,張萬傳、洪瑞麟及陳德旺三人在陳植棋的鼓勵下,一同前往日本精進畫藝。
1930年三人陸續抵達東京,也透過陳植棋的引介,進入專攻繪畫基礎的川端畫學校及專畫人體的本鄉繪畫研究所習畫,但三人學歷皆不符合東京美術學校「報考者必須具備中學五年畢業或專科學校考試檢定合格」的資格限制,改投考成立未久的私立美術學校「帝國美術學校」(今武藏野美術大學)。有別於東京美術學校強調實技訓練,帝國美術學校主張藝術應結合政治、社會、生命關懷,注重學生人文思想的養成,並熱衷前衛藝術的實驗,張萬傳、洪瑞麟及陳德旺三人在1931年春天一起報考通過,但陳德旺並無辦理入學,而張萬傳在入學之際,覺得學校文學哲理課程太多,繪畫時數太少,與期待有懸殊的差距,註冊後也放棄並無就讀,僅洪瑞麟一人完成學業。
自我風格的在野之路
離開學校、仍滯留於東京的張萬傳,將所有的時間投注在川端畫學校及本鄉繪畫研究所中自修習畫,偶爾離開畫塾四處參觀畫展,取得最新的藝文資訊。這時,一批留學巴黎的日本青壯派畫家如佐伯祐三等人所組織的「一九三〇年協會」,倡導開創新時代風格、標舉前衛藝術,造成日本畫壇一股野獸派的旋風;1933年第十一回「春陽會展」及「大阪美術同好會」的展覽中,一些日本非學院、在野派的畫作,超脫流俗框架帶有強烈個性、不拘泥又狂野的繪畫風格,讓張萬傳有不同體悟;1934年,歐洲畫壇野獸派的要角、法國畫家烏拉曼克(Maurice de Vlaminck)於東京舉辦畫展,張萬傳躬逢其盛並也買了畫冊,也受其野獸派的畫風感召,開始以野獸派的風格筆觸為創作方向。
少年時期的張萬傳。
資料來源|張萬傳家屬黃秋菊提供
「臺北洋畫研究所」素描課情形。立者為石川欽一郎、前排右起背影人為洪瑞麟、張萬傳及陳植棋。
相當有個性的張萬傳,年輕時噘煙斗的留影。
資料來源|張萬傳家屬黃秋菊提供
臺灣美術中的在野派
臺府展入選的肯定與猶疑
在川端畫學校及本鄉繪畫研究所的磨練,終於有了成果。1932年第六回臺展,張萬傳的作品〈廟前の市場(廟前市場)〉獲得入選。
在1930年至1937年之間,張萬傳也利用閒暇前往中國廈門省親,也造訪當時在頗負盛名的「廈門美專」,與同樣來自臺灣的黃連登、曹秋圃及謝國鏞相識,在1937年時居留較長的時間;廈門與鼓浪嶼(日日新報廈門介紹插圖)亦中亦洋的街景及建築,也成為他繪畫主題的取材對象;1938年第一回府展特選的作品〈コロンス風景(鼓浪嶼風景)〉,為洪瑞麟到張萬傳臺北家中挑選參賽的,特選發表會當時人在廈門的張萬傳完全無悉知,是輾轉由廈門的朝日新聞記者告知的。爾後,張萬傳多幅在廈門的創作在府展中屢屢傳來捷報,如1939年第二回府展入選的〈コロンスの教會(鼓浪嶼教會)〉、1942年第五回府展的〈廈門所見〉及1943年第六回府展的〈南方風景〉,皆是以廈門、鼓浪嶼或南方的風情為創作題材。
雖然在臺府展中多所斬獲,但從張萬傳的畫作中窺見他對於官展與野獸派繪畫風格取捨的猶疑。幾幅入選府展的作品,他收斂起狂野豪邁的筆觸,著眼於畫面的意境、佈局的掌握與表現,思想性大於情感性;但在同時期的其他作品中,仍可看見他以速寫的筆觸所完成油彩及水彩的畫作。
1932
廟前の市場(廟前市場)
第六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入選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臺灣美術展覽會作品資料庫
1938年
コロンス風景(鼓浪嶼風景)
第一回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特選
資料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1939年
コロンスの教會(鼓浪嶼教會)
第二回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入選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臺灣美術展覽會作品資料庫
1942年
廈門所見
第五回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入選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臺灣美術展覽會作品資料庫
1943年
南方風景
第六回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入選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臺灣美術展覽會作品資料庫
昭和13年(1938年)12月11日一篇刊載於《臺灣日日新報》的〈コロンスの島(鼓浪嶼)〉文章,其插畫是由張萬傳的繪畫作品〈コロンス情逸(鼓浪嶼情趣)〉。文中詳細描述鼓浪嶼島上風情,搭配張萬傳在鼓浪嶼的畫作,圖文相襯呈現。內容如下:
鼓浪嶼 莊琮耀
事變以來我所記得的中國地名之中,鼓浪嶼(Kó͘-lōng-sū)這個名字總讓人覺得不太有中國味,這座島是共同租界地,各國的旗子飄揚在西歐風的屋頂,而非中國式的房屋上。不過,若踏進這些美麗的建築物內部,還是可以感受到中國市鎮中到處都聞得到的特殊臭味。實際上,住在飄揚著各國國旗的屋頂下的屋主,和同鎮的黑市中穿著襤褸的一樣都是中國人。在這個小小的鼓浪嶼島上,有許多古董店與餐廳,這是中國各地都可見到的景色。不過還是有許多人對外界的一切漠不關心,只要可以把玩古董,以及享用世界上種類最豐富的美味料理,就能得到滿足。
我信步走在這骯髒的街道上,到處尋找是否店裡有我喜歡的「玩具」人偶,然而不僅這裡沒有玩具店,連鼓浪嶼唯一的玩具紙老虎,都被吊掛在雜貨店的櫥窗中——這根本是不當的虐待。看到這樣的情形,我突然對沒什麼玩具可玩的中國孩子感到同情。
在這裡只有許多貧困的人與少數極有錢的人。這個國家的人活在自己的土地上,但不插著其他國家的國旗,就不能安心生活。雖然國家的施政者努力建設,然而民眾的生活,何時才能夠追上世界的腳步呢?(插畫是在臺展中獲得特選的「鼓浪嶼風景」,由Mouve展會員張萬傳所繪的鼓浪嶼風情)
資料來源|漢珍數位圖書
昭和14年(1939年)3月6日刊載於《臺灣日日新報》的〈廈門スケッチ.沙波尾の街(廈門寫生.沙波尾的街上)〉插圖,圖說寫道:
廈門速寫 張萬傳
◇沙波尾的街上◇正午晴空萬里。街上連隻狗都沒有,這個城鎮的白牆紅磚,令人印象深刻。隱約聽到遠處傳來的船隻汽笛聲。
資料來源|漢珍數位圖書
臺陽美協的退出與MOUVE美術集團的成立
1934年11月臺陽美術協會(簡稱「臺陽美協」)成立,1935年5月4日至12日於臺灣教育會館(即今本館)舉行第一回展覽會。這個由臺展獲獎中臺籍畫家推動組成的畫會,試圖擺脫官展日籍評審的制約,建立自我運作的機制。張萬傳和陳德旺、洪瑞麟三人,在1936年正式受邀入會成為會員,並參加第二、三回的展出,但三人對於臺陽美協的藝術思維始終覺得有層隔閡,不如在東京看到像「獨立美協」畫家們獨樹一格的美學範疇,也因此,促使他萌生自組畫會的意志。
1937年10月18日,臺灣日日新報上刊載出〈ムーヴ洋畫集團 五氏が結成〉的報導,張萬傳、洪瑞麟及陳德旺及同為留日的陳春德,以及張萬傳居留於廈門期間認識的許聲基(戰後改名為呂基正),正式共組「MOUVE(ムーヴ)洋畫集團」。「MOUVE」一詞,取自於法文「Mouvement」縮寫,為「行動」和「動向」的含義,於1935年東京時的室友藍運登所命名,以日語拼出「ムーヴ」,象徵前衛與年輕化。後因就讀東京美術學校雕塑部的黃清呈(以「黃清亭」為畫名)加入,「MOUVE洋畫集團」改名為「MOUVE美術集團」,於1938年3月19日至21日在臺灣教育會館(今本館)舉行作品展。MOUVE美術集團的創設宗旨,明白地寫在邀請卡上:吾等對造型藝術恆以青春、熱情及明朗為目標集結而成MOUVE美術集團。展出的作品,透過當時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還可看到洪瑞麟的〈東北の冬〉、許聲基的〈事務室〉及陳春德的〈都會風景〉及黃清呈的雕塑作品〈顔〉。
展覽結束後3月23日,當時的官展藝評作家野村幸一在日日新報上發表了篇〈ムーヴ(MOUVE)展評〉,毫不客氣地批評:「張萬傳的畫看起來好像對色彩頗為麻木,令人懷疑他根本的缺陷是在材料上的研究還不夠充分的樣子。兩件水彩從技巧上來看還算佳作」。野村幸一貶大於褒的評斷張萬傳的畫作,但這並不阻礙他及MOUVE成員們對於MOUVE創設的宗旨及堅持。同年5月,張萬傳、洪瑞麟及陳德旺三人退出臺陽美協,使MOUVE儼然成為「臺陽美協」外不同屬性及主張的美術團體;8月時,張萬傳與許聲基、山崎省三籌組的「青天畫會」在廈門舉辦三人展,10月,張萬傳的作品〈鼓浪嶼風景〉入選第一回府展特選之際,已接受廈門美專林克恭校長之邀,至廈門任教。
1936年臺陽美展舉行記者會公開審查作品,並舉辦南部巡迴展,在臺南展出時的會員合影.第一排左起為陳澄波、廖繼春、楊三郎,第二排右起為謝國鏞、張萬傳。
資料來源|張萬傳家屬黃秋菊提供
昭和10年(1935年)5月9日《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刊載〈臺陽美術協會 開展覽會 假教育會館〉報導,張萬傳作品〈南華風景〉及〈臺南古城〉二幅作品參展。
資料來源|漢珍數位圖書
「MOUVE(ムーヴ)洋畫集團」於1937年9月1日正式成立的紀念合照。前排左起為陳德旺、許聲基、張萬傳,後排左起為洪瑞麟、陳春德。
資料來源|張萬傳家屬黃秋菊提供
昭和12年(1937年)10月18日《臺灣日日新報》刊載〈ムーヴ洋畫集團 五氏が結成(Mouve洋畫集團 由五位創作者成立)〉報導,報導內容如下:
Mouve洋畫集團 由五位創作者成立
一掃本島畫壇的沈滯氣氛,標榜年輕、熱情、明朗,作為對現代主義與純粹繪畫研究的第一步,由本島畫壇的五位中堅創作者洪瑞麟、許聲基、陳春德、陳德旺、張萬傳成立M・A・S Mouve洋畫集團,集團的第一回行動展預定於昭和13年1月中旬在臺北舉辦。
資料來源|漢珍數位圖書
昭和13年(1938年)MOUVE第一回作品展邀請卡,與成立時的成員多了黃清亭,邀請卡內容寫道:
在榕樹綠葉漸次鮮明的時期,期望各位身心越發清朗健康。我們在對造型藝術的年輕、熱情、明朗的幹勁下,組成Mouve美術集團,已經過了半年。
在這段期間,我們一起互相勉勵與研究,將些許的成果整理出來,期望能得到各位的批評指教,因而在未成熟的狀態下,舉辦第一回作品展。
敬請各位撥冗來場指教,誠心等待各位的蒞臨。
昭和13年3月 日
日期×3月19日→21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
場所×台北教育會館
M.A.S.Mouve美術集團
同人 張萬傳 陳春德 陳德旺
許聲基 黄清亭 洪瑞麟
影像翻攝自廖瑾瑗,《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在野.雄風.張萬傳》,雄獅美術、文化部,頁30
1938年3月MOUVE第一回作品展在臺灣教育會館(今本館)舉辦,成員們在教育會館門口與看板合影。
資料來源|張萬傳家屬黃秋菊提供
1938年MOUVE第一回作品展成員在展覽會場內(今本館)合影(由上而下):許聲基、張萬傳、洪瑞麟、黃清呈、陳德旺、陳春德。
資料來源|張萬傳家屬黃秋菊提供
1938年MOUVE第一回作品展,張萬傳在展場內(今本館)與參展作品合影。
資料來源|張萬傳家屬黃秋菊提供
1938年MOUVE第一回作品展,成員與塩月桃甫在教育會館舉行座談,由左至右:許聲基、張萬傳、黃清呈、陳德旺、洪瑞麟、塩月桃甫。
資料來源|張萬傳家屬黃秋菊提供
昭和13年(1938年)3月14日《臺灣日日新報》刊載〈ムーヴ洋畫集團 第一回作品展 十九日から教育會館〉報導,另附上洪瑞麟的展出作品〈東北の冬(東北之冬)〉。報導內容如下:
Mouve洋畫集團 第一回作品展 19日起於教育會館
在對明日繪畫的抱負,以及造型美術純粹化的理念下,去年組成網羅本島新人中堅作家,包含洪瑞麟等五名會員的Mouve洋畫集團第一回作品展,從3月19日起至21日為止,在臺北市內龍口町教育會館舉辦。
本島畫壇未曾嘗試過的繪畫純粹性,本展踏出了第一步,令人特別期待。
資料來源|漢珍數位圖書
昭和13年(1938年)3月21日《臺灣日日新報》刊載MOUVE作品展許聲基的畫作〈事務室〉。
資料來源|漢珍數位圖書
昭和13年(1938年)4月14日《臺灣日日新報》刊載MOUVE作品展陳春德的畫作〈都會風景〉。
資料來源|漢珍數位圖書
昭和13年(1938年)4月14日《臺灣日日新報》刊載MOUVE作品展陳春德的畫作〈都會風景〉。
資料來源|漢珍數位圖書
官展藝評作家野村幸一,在昭和13年(1938年)3月23日《臺灣日日新報》發表了篇〈ムーヴ(MOUVE)展評〉。內容如下:
MOUVE展評/野村 幸一
臺灣畫壇有如沒有疏通口的泥沼,有人曾這樣惡意批評。然而,在第一回ムーヴ展中,六位年輕的本島人畫家,充滿新鮮銳利感覺的表現慾,以造型藝術的作家自居,以強烈的意欲為唯一的生命,標榜要完成明日的繪畫,帶給我們很多的刺激。
六位參展者的技巧水準相近,而表現各自不同的個性,然而,反面來看,畫面無論形而上或形而下的表現都看不到畫家從造型藝術觀點出發的意圖,對於創造性表現充滿憧憬。簡而言之,在表現形而上的美感要素時仍然有些曖昧之處。其結果也可以說是帶著造型藝術的面具,將對象(物體)寫實化的怪物。如果不要勉強地用強烈的手法.幻想式地機動地發揮的話效果會更好,希望諸位能早日從反對非造型的舊式美學表現中解放出來,這是我的苦口良言。
會場中最有特色的是洪瑞麟君的作品,不但擁有藝術立場上的獨特主張,也具有繪畫性的要素。「北方之旅」(北への旅)為感傷性手法,某種程度上效果頗為洗練。「雪景」、「老幼」等空間的處理應該要探索立體的表現。「五日市」等雪景,對於雪的實質感的追求仍有些不足的問題。這位畫家塞尚似的感覺與主題,將來會發展到什麼程度,頗值得拭目以待。
許聲基的作品受浪漫主義的薰陶,內在流露出一種安逸的態度。作品沒有特別值得注目之處,畫面的構成有待提高到素描的程度,題材的處理方式是概念性的。然而素描甚佳值得讚賞。其他如版畫「裸婦」為頗為協調的小品作。
陳德旺的「試作」作品單調但效果不錯,不過感覺上是技術的偶發效果就此表現出來的。應該要認知的是憑這樣的表現不可能完成有魅力的作品。其他作品如「習作」,還可以更尖銳地表現變形效果則更佳。
陳春德君有點過分自信的樣子,從事多方面的工作,他的努力令人敬佩。他也涉入工藝美術,看到他有趣的玻璃畫,非常感謝。他的繪畫以平面性的畫面處理法,有如墮入畫海報的效果,令人惋惜。不過,他的海報不錯。本島的畫家也應該研究大眾藝術、商業美術,好好地為宣傳臺灣而努力。然而這也要看各人的天份之有無,沒有其他解決之道吧!
張萬傳的畫看起來好像對色彩頗為麻木,令人懷疑他根本的缺陷是在材料上的研究還不夠充分的樣子。兩件水彩從技巧上來看還算佳作。
黃清亭(埕)的雕刻,在本島的展覽會場上來說是非常難得的,確實作品中好像在暗示著什麼。作品是純粹寫實性的習作,綜合布魯岱爾(Émile-Antoine Bourdelle)、羅丹或馬約(Aristide Maillol)等影響,此外沒有什麼更值得說的。看到這類立體性的作品展出,實在是非常高興。畫作人物(A)、(B)也是像雕刻式的技法,自然地表現出立體的感覺,作為學院派的作品而有種親切的感覺。
簡言之,這六位作家本質上仍在摸索著,如何突破,希望更強有力地邁向未來明快的設計,這是令人愉快的期待。至於內地人作家也應該努裡才行,奮發圖強的勇猛實力才是解決一切之道,這是行諸四海的道理。最後,在此事變時期,能夠舉辦此展覽會,而我有榮幸能觀賞,實在無比的高興和感激。
資料來源|漢珍數位圖書
譯文來源|顏娟英,《風景心境(上):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雄獅美術,頁352-353
MOUVE的發展與波折
1938年張萬傳受邀至廈門美專任教,但廈門受到戰爭波及,校園及課程幾乎陷於停頓,師生相繼逃難、轉學,包括林克恭校長也赴香港避難,不久後廈門美專被迫停辦。張萬傳在1939年年初返臺,赴倪蔣懷的瑞芳礦場任職,與早先即到礦場工作的洪瑞麟成為同事。1939年之時MOUVE的成員中的許聲基與陳春德轉加入臺陽美協,其他成員們雖無舉辦展出,但各自在創作上各有收穫,張萬傳作品〈コロンスの教會(鼓浪嶼教會)〉以及洪瑞麟作品〈勞働〉分別入選第二回府展。
第二回府展的入選,促使張萬傳決定成為專業畫家,因此1939年底便離開瑞芳礦場,至臺南投靠好友謝國鏞。謝國鏞為出身臺南望族,家勢財力物力雄厚,且謝國鏞的畫作共入圍1回臺展及2回府展,美術實力不容小覷,以及也同為成員、1939年以人物雕塑〈若人〉入選日本帝展的黃清呈共三人,合組舉辦「MOUVE三人展」,於1940年5月11至12日假臺南公會堂(今吳園)展出;一封於昭和15年(1940年)5月13日由洪瑞麟於寄給「ムーヴ連中(MOUVE同伴們)」的問候明信片上,收件地址「望鄉茶房」,為謝國鏞在1940年左右,在當時臺南最熱鬧、最摩登的「臺南銀座」、林百貨旁,所打造的具現代感的沙龍喫茶店,期待成為是藝術家們相互交流及舉辦藝文活動的場所,另也提供鮮魚料理,而望鄉茶房廚房中的「魚」成了張萬傳速寫的最佳題材,也成為往後作品中的一大特色。
此時,二戰已爆發,因日本與英美等國交惡,總督府明令禁止使用西洋文字,「MOUVE」必須被迫改名,並藉機重新改組,成立「臺灣造型美術協會」,1941年3月1至4日在臺灣教育會館(今本館)舉辦首次展覽會。除了張萬傳、洪瑞麟、陳德旺、黃清呈及謝國鏞等固定成員外,另加入藍運登、東京美術學校木雕部的范倬造,及曾是臺展審查員、臺陽美協的創始會員的顏水龍;展出作品的範疇從油畫、雕刻,新增了竹器家具等工藝品;1942年,造型美協在臺南望鄉茶房舉辦非正式速寫小品展,也是造型美協最後一次活動。1941年底日本轟炸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物資缺乏的情勢下,畫布、顏料等等繪畫材料取得相當困難,再加上1943年5月「臺灣美術奉公會」成立,畫家欲取得顏料就必須加入組織;另外,不時有藝術家捐畫勞軍以響應時局的行動,種種紛擾下張萬傳索性蟄居於臺南謝國鏞家中。造型美協成員中的黃清呈,於1943年3月從東京美術學校畢業返臺途中,搭乘的「高千穗丸」遭美軍魚雷炸沉因此罹難;1944年,府展停辦,造型美協也停止活動,張萬傳受徵召入伍,因擅長繪圖故被調派專責軍事用途的繪製。1945年8月,日本投降、戰爭結束,也結束日本在臺灣的統治,再加上二弟在南洋陣亡,父親驟逝,生活陷入困境。1946年,當時臺北建國中學校長張耀堂邀請張萬傳任教,因缺額編制因素,故擔任學校體育課程及部分訓導工作。
昭和13年(1938年)4月14日《臺灣日日新報》刊載MOUVE作品展陳春德的畫作〈都會風景〉。1939年張萬傳及洪瑞麟在瑞芳礦坑休憩時的合照。
資料來源|張萬傳家屬黃秋菊提供
張萬傳在瑞芳礦坑工作離職前夕,瑞芳一坑同僚送別紀念留影。最前排右四為張萬傳,最後排右一為洪瑞麟。
昭和15年(1940年)5月13日,人在瑞芳柑仔瀨瑞芳二坑(原一坑分坑)的洪瑞麟寄給在臺南的「ムーヴ連中(MOUVE同伴們)」的明信片,內容如下:
無法幫忙展覽會的事情,十分抱歉。
展覽會的情況如何?
各位何時回到北部?請通知我。
從倪先生那邊聽說臺陽展將開辦研究所。
請替我向翁先生與廖先生問候。
我在翁先生那裡的作品,不久之後一定可以修補。
請代我向他傳達。
資料來源|張萬傳家屬黃秋菊提供
昭和16年(1941年)3月1日《臺灣日日新報》刊載〈臺灣造型美術展〉消息,內容如下:
臺灣造型美術展
以本島西洋畫壇的中堅作家為中心的「臺灣造型美術協會展」,從1日到3日,每天早上9時到下午5時於臺北教育會館舉辦。展示作品有雕刻25件、工藝品25件,其他油畫三十幾件,特別是有50件白衣勇士們的肖像畫裝飾於壁面之上,本展以往稱為Mouve美術集團,由張萬傳、陳德旺、顔水龍、范倬造、黄清亭、洪瑞麟、藍運登、謝國鏞等人組成。本回展覽改名,立志向明日嶄新的畫壇出發,是充滿熱情的青年作家團體,十分受到期待。
資料來源|漢珍數位圖書
昭和16年(1941年)3月4日《臺灣日日新報》刊載〈造型美術展日延べ(造型美術展延長1日)〉訊息,因展覽內容廣受好評,原本僅至3月3日的展期,特別延長至3月4日。
資料來源|漢珍數位圖書
二二八事件的陰霾與轉折
建中任教與二二八事件的人生轉折面
張萬傳自1946年起在建中負責學校體育課程及部分訓導的工作,身材魁梧又熱愛運動的他,特別為建中學生組成橄欖球隊,更率領建中學生參加中華民國第一屆橄欖球賽獲得冠軍。
隔年1947年2月28日發生二二八事件,事件引爆點的臺北市首當其衝,臺北市民眾遊行抗議,並出現罷工、罷課及休市,學校也以安全為由宣布暫時停課。不少學生紛紛參與示威抗議行動,建中附近的專賣局總局也成了建中學生抗議示威的目標。根據張萬傳的學生、今臺北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先生的說法,張萬傳談及二二八事件爆發當時,他請當時學校的化學老師,利用化學實驗室內的物品製作土製炸彈,提供給學生示威使用,也參與抗爭活動;抗爭失敗之際,學生開始竄逃,張萬傳擔心自身也被列入逮捕名單,再加上當時建中校長陳文彬遭羅織「內亂罪」被捕羈押、教師王育霖3月14日在自宅中遭國府軍逮捕失蹤,在校內同事、亦是廈門美專的好友曹秋圃極力勸說下,決定逃亡走避風頭。先至祖父老家草山公館地躲藏,每日下山打聽情勢,確認危急的事態是否已過。3月中旬,國府軍開始進行「綏靖」武力鎮壓及「清鄉」清查戶口、搜捕可疑份子的行動,張萬傳再逃至臺北金山執醫的大弟張萬居家中。避居金山期間,以打魚維生,幾乎沒有作畫也少有作品。因緣際會下,在大弟執醫的診所中認識了在診所工作許寶月女士,待二二八事件不安的時局過去後,1949年共結連理。
1947年二二八事件當時建國中學師生受難案一覽表
姓名:王育霖
-
受難紀要:受難者於日治時期曾任日本京都法院檢察官,為旅日臺人中之首位。戰後回臺任新竹地方法院檢察官,因承辦新竹市長郭紹宗貪瀆案件得罪當道而辭職,舉家遷到臺北,任教於建國中學及延平學院。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期間,受難者於同年3月14日下午3時在自宅無故遭國府軍逮捕,迄今生死不明。
-
受難態樣:失蹤
-
備註:建國中學老師
姓名:陳文彬
-
受難紀要:受難者本名陳清金,高雄人。臺中一中畢業後,負笈日本求學,1931年自日本法政大學畢業,曾於上海復旦大學、日本法政大學執教,1946年返臺,擔任臺北市立建國中學校長,網羅留日臺籍英才至該校任教,其後,並應宋斐如之邀,兼任《人民導報》總編輯。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期間,受難者遭羅織「內亂罪」被捕,羈押50餘日,1947年7月攜眷赴中國北平定居。
-
受難態樣:羈押
-
備註:建國中學校長
姓名:黄守義
-
受難紀要: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期間,受難者為建國中學學生,同年3月10日於購物途中無故遭國府軍槍殺。
-
受難態樣:死亡
-
備註:建國中學學生
姓名:郭國純
-
受難紀要: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期間,受難者就讀於建國中學。同年3月10日無故遭國府軍逮捕,羈押約3個月,並遭刑求。
-
受難態樣:遭受羈押
-
備註:建國中學學生
姓名:郭國長
-
受難紀要: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期間,受難者就讀於建國中學初中部。同年3月1日前往學校註冊,返家途經延平北路與中華路交叉處,無故遭國府軍槍擊受傷,並喪失學籍。
-
受難態樣:傷殘
-
備註:建國中學初中部學生
姓名:吳沃熙
-
受難紀要: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期間,受難者為臺北市建國中學學生,同年3月1日行經公館路時無故遭國府軍逮捕,羈押約4個月,並遭刑求。
-
受難態樣:遭受羈押
-
備註:建國中學學生
姓名:李徳昌
-
受難紀要: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期間,受難者就讀臺北市建國中學,因擔任學生聯盟自治會幹部,協助維持地方秩序,同年3月間遭國府軍羅織「奸匪嫌疑」罪名逮捕,羈押約2個月。
-
受難態樣:遭受羈押
-
備註:建國中學學生
1946~1947年間,建中教職員合影,立者左一為張萬傳,前排右四為曹秋圃。
資料來源|影像翻攝自廖瑾瑗,《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在野.雄風.張萬傳》,雄獅美術、文化部,頁52
建中橄欖球隊參加第一屆全省橄欖球賽,於臺北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合影留念。中間立者為陳文彬校長及身旁的張萬傳。
資料來源|建國中學橄欖球隊網站
1951年臺灣省第六屆運動大會,張萬傳帶領大同中學橄欖球隊學生比賽留影。
資料來源|張萬傳家屬黃秋菊提供
不停歇的繪畫生涯
二二八事件在國府軍隊以軍事鎮壓弭平所有反對聲音,隔年1948年張萬傳接到臺北市大同中學的教師聘書,同時擔任美術與體育的教學,1950年兼職延平補校添補家用,1964年應聘國立藝專美術科夜間部,這段期間張萬傳成家立業,經濟負擔大,也影響了創作的數量,1959年因八七水災被摧毀掉不少作品,生活也陷入困頓之中,甚至需要學生幫忙支助房租,仍不影響他繪畫熱忱。1966年之後,生活較為穩定後,陸續於日本鹿兒島、臺北的中山堂及畫廊舉辦個展或參與畫會展覽。1975年,這時已經67歲的張萬傳,辭去所有教職潛心作畫,以1年多的時間旅歐寫生,遊歷日本及美國等地,以繪畫紀錄遊歷途中所見之風景,回臺後舉辦個展,直到1990年代已高齡80多歲之前,創作甚勤。2003年1月12日,因身體機能老化,辭世於家中,享年95歲。
張萬傳歷經日治時期、二二八事件及戒嚴時期,除了自己歷經了二二八事件可能遭到逮捕的恐懼,造型美協中的范倬造也因二二八事件逃往海外,而他的學生也是藝專的助教吳耀忠因白色恐怖入獄;在這些遭遇中,他仍是一身傲骨,以追求創作的理想而堅持努力,為臺灣近代美術史紀錄下一頁篇章。
左起陳德旺、學生孫明煌及張萬傳於1950年代到淡水寫生的照片。據學生廖武治先生描述,通常寫生一整天,張萬傳可以畫到20幾張構圖,寫生結束後帶回家中再一幅幅上色創作。
資料來源|張萬傳家屬黃秋菊提供
1960年代張萬傳全家福照。此照片拍攝的掌鏡者為張萬傳的學生廖武治先生。
資料來源|張萬傳家屬黃秋菊提供
1968年張萬傳60歲時所寫的自傳。內容寫到家人、工作、經歷、習畫經歷,及特別點到好友洪瑞麟、陳德旺、周春江及楊三郎。最後以符合當時「時局」的寫下「希望反攻光復大陸然後到個地方名跡寫生研究。」
資料來源|張萬傳家屬黃秋菊提供
已經85歲的張萬傳,出門依舊帶著寫生簿及繪筆,在魚攤上直接速寫作畫。
資料來源|張萬傳家屬黃秋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