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資訊
「在日」(ざいにち)的文學家:二二八之後的邱永漢與陳舜臣
發佈日期:
2020-09-15
邱永漢與陳舜臣同樣出生於1924年,先後以日文寫作獲得直木賞。岡崎郁子所稱的「台灣文學的漏網之魚」是邱永漢的一面,而投資股票、經營實業則是他的另一面。邱永漢自身經歷的豐富多貌實在不下於他筆下的小說人物,就像陳舜臣的家族故事宛如大時代的縮影一般。
邱永漢的《濁水溪》和《客死》發表於1950年代,陳舜臣的《憤怒的菩薩》和《青雲之軸》分別於1962年和1974年出版。邱永漢得獎的作品《香港》(〈第34回,1955年下期〉)描寫了二二八前後台灣社會狀況以及政治流亡者的處境;陳舜臣《青玉獅子香爐》(第60回,1968年下期)則是以中國近代動亂及故宮寶物播遷為背景,講述了一段工匠職人執迷藝術創作故事;東山彰良(王震緒)的《流》(第153回,2015年上期)則是依據在台灣的成長經驗,透過推理小說書寫家族的流亡歷史,並提到國共內戰的問題。
「在日」(ざいにち)是戰後日本社會裡的一種外國人身分,這兩位「在日」前輩作家分別都對自身的身分有所隱誨,對於他們所經歷的戰後經驗之分享,也有不同的時機選擇。不過邱永漢與陳舜臣的後半生,以及他們的人生、作品與臺灣之間的關係事實上是無法切割的。
在上半年的二二八人權影展中,我們介紹了《野蠻的菩薩》這部影片,也從中看到陳舜臣的一部分戰後台灣經驗。這些記述,散諸不少文學作品當中,值得我們細細去閱讀品味。這場座談,讓我們由兩位直木賞前輩開始,重新找回這些「台灣文學的漏網之魚」
活動時間:2020年10月4日(日)下午2:00~4:00
活動地點: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二樓中央區/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4號
主講人:陳韋聿 / 文史工作者(Emery的歷史角落)
參加名額:自由入座、 坐滿為止
主辦: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二二八國家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