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資訊
二二八與戰後臺灣傳染病
發佈日期:
2022-07-22
二戰末期1943年底起,美國為切斷日本南洋物資補給線,開始派軍機轟炸臺灣,許多大型建築物與醫療院所應聲倒塌,日治末期的臺灣,在聯軍於各地大規模的轟炸之下,醫療院所關閉、缺乏醫療物資,再加上下水道等基礎建設遭到破壞,衛生環境惡劣,總督府愈來愈難顧及臺灣醫療與衛生作業,大環境的衛生條件成了讓傳染病可大規模傳染的溫床。
1945年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接管臺灣,設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下設衛生局,掌理衛生事宜。國民政府統治初期,恢復兩岸交通網絡也使傳染病容易互通有無,原於日治時期臺灣各個港口負責檢疫工作的日籍人士,在戰爭結束後大部分引揚回日本,致海港檢疫在缺乏人力支援而停擺,港口頓時成為境外傳染病入侵的窗口,使得大陸各省霍亂流竄至臺灣各地,再加上醫藥物質缺乏,在1946當年已有3,809人罹患霍亂,2,210人不幸喪命,致死率達58.02%;當時衛生局立刻啟動霍亂防治作業,著手傳染病防治事宜,但也面臨到疫苗、藥物短缺等困境。值此之際,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觀察臺灣霍亂疫情緊張,緊急供應霍亂疫苗與救濟物資,同時也派遣醫療與護理人員趕赴疫區,協助地方與學校開展疫苗注射;但各縣市各自為政的防疫措施,使得部分地區仍有大規模的傳播幾染疫死亡病例,失當的防疫措施,更是民怨沸騰,造成「布袋事件」、「新營事件」等動亂,傳染病所造成的臺灣社會動盪,也成為引爆二二八事件的背景因素之一。
在1946年臺灣傳染病大規模蔓延的一年,臺灣社會充滿著恐慌與不安,當時的政府有何防疫措施?當時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對臺灣提供什麼樣的援助?在疫情之下,當時人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8月7日(日)下午2時「真人圖書館:特展專場」專題講座,將邀請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研究員許峰源教授,透過國家檔案了解當時國民政府的防疫作為及執行狀況,並解析為何傳染病與二二八事件爆發之關係,歡迎有興趣的朋友,戴好您的口罩,做好相關防疫措施,蒞臨現場參加。
因應新型肺炎防疫措施,進入本館敬請配合以下事項:
來館請務必自備口罩並全程配戴,配合量測體溫、手部消毒。
有發燒(37.5度以上)訪客謝絕入館及參加各項活動。
本活動因不可抗力之特殊原因無法執行時,主辦單位有權決定取消、終止、修改或暫停。如有未盡事宜,主辦單位保留修改、終止、變更活動內容細節之權利,且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