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資訊
啟蒙與行動:他們的青春.我們的歷史
發佈日期:
2020-09-22
在早期的海外台獨運動中,二二八事件是一個重要的議題,是 James C. Scott 所謂的「弱勢者的武器」。透過二二八,早期的建國倡議者或獨立運動者不間斷地攻擊獨裁統治的正當性,並以二二八為共同歷史記憶的中心來開展獨立論述、形塑族群意識並召喚行動。儘管台灣的學界對二二八所做的闡釋存在著不同的論述主軸和方向,然而,在上世紀被白色恐怖所籠罩的台灣島外,在世界各大洲之中,的確有著這樣的一群台灣青年,他們從二二八的創傷中出發,忍受被驅逐、被國家暴力侵犯,除了不斷向國際發聲外,他們亦透過不斷地記憶與闡釋,企圖喚醒台灣人的台灣意識。正是二二八事件帶給沉默世代年輕人(Silent Generation,指出生於1928-1945之間者)共同的歷史經驗創傷,才使得這群人開始思考自己到底是不是中國人的問題並開始定義什麼是「台灣人」以及自己到底想要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吳乃德認為,雖然二二八並未直接促成台灣獨立運動或台灣民族認同,然而,此事件持續成為台灣民族主義運動最重要的歷史泉源。
記憶民族的苦難與創傷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工作。19世紀法國學者Ernest Renan在〈What is a nation?〉一文中指出,「在民族的記憶中,苦難通常比勝利更有價值,因為苦難要求責任、號召集體的奉獻。」苦難給予社群反抗與戰鬥的正當性,亦有助於號召並凝聚支持者。透過記憶與闡釋,一個族群藉其曾經遭逢的不義來打造共同體或鞏固認同意識。故而舉辦二二八紀念活動、記憶二二八,不僅有助於凝聚台獨社群的文化認同、亦是發展台灣國族主體性論述的基石。例如1948年向聯合國提出「在聯合國託管下,公民投票決定台灣前途」備忘錄的廖文毅便相當重視二二八事件所代表的意涵;在他的史觀中,這是台灣人對回歸的幻滅並從而轉向追求獨立的轉捩點。1950年2月28日,廖氏在京都召開「二二八事件三週年紀念日」並發表台獨主張,成立台灣民主獨立黨。1956年2月28日,「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成立,廖文毅被選為大統領並發表獨立宣言。
1960年由王育德等人組成的台灣青年社所發行的《台灣青年》中可見旅日留學生不斷對二二八進行更深入的定義、反思以及歷史闡釋(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在美國的台獨運動中,各組織除了舉辦二二八紀念會、公開遊行之外,更以MASSACRE ON FORMOSA為標題刊登廣告,訴諸國際關注。王宇莉的研究便指出,在台灣戒嚴時代的美國地區,二二八成為台灣人思考「台灣人」身分的內涵與界線。
1960年代的歐美被反叛及革命的浪潮席捲,各種議題的社會運動相繼開展,所在的社會氣氛亦感染了海外的台灣青年,1970年,有四個倡議台灣獨立的團體(日本的台灣青年獨立聯盟、美國的全美台灣獨立聯盟、加拿大的台灣人權委員會以及歐洲的台灣獨立聯盟,結合台灣島內的「台灣自由聯盟」)聯合組成世界性的「台灣獨立聯盟」(World United Formosans for Independence),將台灣獨立運動帶向另一高峰,除推翻蔣政權的主張外,並以民主自治的論述脈絡來推動台灣自主建國,實現民主。
本次特展將以「他們的青春 我們的歷史」為主軸。敘事脈絡將從二二八之後、台灣人出走的歷史回顧開始,兼述早期台灣人的留學史與移民史;透過各地社團的出版品,了解海外台灣人如何藉由鄉情與認同兩方面來進行結社;他們如何在國民黨政府的打壓與威脅下持續地完備論述、進行反抗行動並擴大組織;透過信件,看見獨派陣營亦無可避免地出現左右路線之間的爭辯與行動策略的衝突、認知歧異而造成的分裂,經由多重觀點的交鋒,學習對話與處理對立。這個展所意圖呈現的,就是這一群人如何從二二八的創傷中打造台灣共同體,從運動傷害中尋找創造未來民主的可能。
「啟蒙與行動運動毛巾」1件取得方式:
【參與相關系列活動+FB拍照打卡分享】
參與本展覽相關系列活動,至個人的FB貼文、打卡、分享此展覽。
於本檔展覽展場中拍照並打卡點「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分享必須設為公開或朋友。
活動結束於活動場地內,將操作完成畫面提示給服務人員確認後,即可兌換運動毛巾。每人可兌換1件。
限當日兌換。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活動參與注意事項:
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病毒(COVID-19,簡稱武漢肺炎)」之疫情,為保障來賓及工作人員健康,以下防疫措施即日起敬請配合:
來館請務必自備口罩於館內全程配戴,並請配合館方人員量測體溫。
本館備有酒精,入館請手部消毒。
有發燒(37.5度以上)之訪客,謝絕入館,並主動詢問旅遊史,若有疫情相關情況,則加以記錄並通報。
各項室內外展演活動謝絕發燒之訪客參加。
活動因不可抗力之特殊原因無法執行時,主辦單位有權決定取消、終止、修改或暫停。如有未盡事宜,主辦單位保留修改、終止、變更活動內容細節之權利,且不另行通知。